课程介绍

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人类对高分子材料的使用,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。丝、棉、麻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蚕丝的国家。从15世纪起,美洲玛雅人开始使用天然橡胶作为容器、雨具等生活用品。从18世纪中叶开始,人类开始理性地使用和开发高分子材料。如1839年Goodyear发现了天然橡胶的硫化,1869年Hyatt发明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“赛璐珞”,1887年Chardonnet用硝化纤维素制得了第一种人造丝,1909年Backeland制造出第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--酚醛树酯。但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所开发、使用的材料的高分子本质。1920年,Staudinger发表了"论聚合反应",宣告了高分子科学的诞生。至1929年,出现一系列结构明确的、具有工业意义的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、聚氯乙烯等,从此开创了高分子材料的新世纪。在此基础上高分子科学(含高分子化学、高分子物理、高分子工程)得到蓬勃发展:著名的如《高分子有机化合物》出版(1932 H.Staudinger);缩聚反应理论(1929-40 W.H.Carthorse, P.J.Floury);链式聚合反应和共聚合理论(1935-48 H.Mark, F.R.Mayo, et al);乳液聚合理论(40年代 Harkin-Smith-Ewart);催化剂和配位阴离子聚合(1953-56 Ziegler-Natta);阴离子活性聚合(50年代 Szwarc);阳离子聚合(Kennedy);分子设计概念;基团转移聚合(1983 O.W.Webster);原子(基团)转移自由基聚合(1994 王锦山)等。上述科学研究内容构成了当今高分子化学的主体。二十世纪五十年早期,我国的“高分子化学”与“高分子物理”在同一门课程中。五十年代末期,全国有若干院校开始设立独立的“高分子化学”和“高分子物理”课程。这一格局被沿袭至今。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,发展至今学科内涵已初具规模。其特征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P. Flory教授所说:“高分子化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,又是一门应用科学”,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北京化工大学的“高分子化学”课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77年恢复高考后,定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专业基础课;九十年代学科调整后,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(工科)、高分子物理与化学(理科)专业基础课。高分子材料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,在国内处于较高的地位,1988年被列为当时两个国家级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之一(另一个是当时的成都科技大学),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。在国内高校中,我校高分子类专业的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最大,近几年都保持在每年300名左右。“高分子化学”为高分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。从60年代起,我校就开始将其独立设课,在工科院校中一直有很大的影响。北京化工大学在工科方面拥有全国重点学科—材料学,在理科方面有理科博士点—高分子物理与化学,这为《高分子化学》课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学术基础。“高分子化学”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。通过几代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校的“高分子化学”已成为一门系统的、成熟的、特色明显的重点课程。 高化教研室简介 在科研方面,教研室在阴离子聚合、高分子设计合成、功能高分子合成等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、自然基金、省部级项目,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水平,发表百余篇论文和多项国际、国内专利。 1.情况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教研室课创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 77 年重新组建。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课、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及有关高分子合成、高分子材料制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。 教研室成立后,历经焦书科、戚银城、朱学刚、杨万泰等几代教师的艰苦努力,取得了骄人业绩: 七十年代在燕山石化建设工地进行现场教学,为顺丁胶工业化贡献了力量; 八十年代,《高分子化学》评为校优秀课程; 92 年参加教育部为检查教学质量而组织的全国工科院校 “ 高分子化学 ” 统考,获第二名;由焦书科教授参编(潘祖仁主编)的《高分子化学》(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), 1991 年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, 1996 年获化工部优秀教材一等奖; 95 年参加教育部 “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主课程体系改革 ” 项目: “ 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 ” 之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》 “ 宽专业 ”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与实践, 2000 年获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、 2001 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(高等教育)一等奖、 2001 年国家二等奖; 1999 年,学校投入 30 万元对高分子科学实验室进行改造,更新、增加了一批新的实验仪器,于 2000 年顺利通过校 “ 高分子科学实验室评估 ” ; 2000 年,由张兴英、程珏、赵京波老师主编著的《高分子化学》由轻工出版社出版; 2002 年,《高分子化学》课程定为北京化工大学第二批样板课建设课程, “ 因材施教方法的尝试与改革 ” 定为院教改项目; 2004 年,由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合著的《高分子科学实验》由化工出版社出版;2005 年,《高分子科学实验》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。2.人员组成目前,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学术造诣、以年青人为主、热爱教育事业的团结稳定的教师队伍。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兴英 男 1949.9.29 教授/博导 高分子材料 主讲 / 主持课程建设 杨万泰 男 1956.10.14 教授/博导 高分子材料 课程建设指导/ 教师队伍建设 程珏 女 1965.10.26 教授/博导 高分子材料 主讲 / 双语教学/ 实验室建设 赵京波 男 1965.6.10 副教授 高分子材料 主讲 / 教材建设 鲁建民 男 1971.5.7 副教授 高分子材料 主讲 / 网络平台 石艳 女 1971.6.23 副教授 高分子材料 主讲 / 习题 刘亚康 女 1955.3.17 副教授 高分子材料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 姚明 女 1966.12.12 副教授 高分子材料 助教 / 指导实验 何辰凤 女 1964.8.28 讲师 高分子材料 助教 / 指导实验 李相元 女 1985.10 助教 高分子材料 助教 / 指导实验

课程通知 >>更多
最新动态